建筑与文化

三大建筑雏形已现,一台文化盛筵准备开席

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成静报道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、图书馆、博物馆并称“三大建筑”,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,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,是城市副中心“一带、一轴、两环、一心”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近日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指出,要加快副中心文化体育旅游发展,支持城市副中心创建文化、旅游、商务融合发展示范区。其中特别提到:要高标准完善博物馆、图书馆、文化馆(站)、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。推进运河文化资源跨区域共享,着力打造文化精品,支持举办大型文艺演出、优秀舞台艺术展演、文化展陈展示等文化活动。

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,占地约70公顷,总建筑规模约60万平方米。

因为事关民生,所以是群众非常关心的内容。它们的建设进程如何?何时能对外开放?带着这些疑问,记者实地探访了三大建筑工地。

尽管12月的寒风瑟瑟,可是,三大建筑的工地却依然热火朝天。记者看到,三大建筑均已初步成型,外立面正在铺设。

大运河博物馆又名“运河之舟”,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、帆、水三个元素,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,建筑高度35米。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、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告诉记者,该项目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,集收藏保管、开放式展陈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教育、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,将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、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千年运河文脉的传播中心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,为参观者带来文化熏陶与情感共鸣,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文化学习需求。


据陈宏达介绍,该博物馆采用了最新的隔震技术,在钢筋混凝土中铺设了很多隔震支架。“如果真的发生地震,展品会和楼一起动,因此,这个博物馆可以防8级以上的地震没有问题。”

稍远处的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又名“森林书苑”,其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“赤印”和银杏树叶片,建筑面积约7.5万平方米,建筑高度22.3米,设有古籍文献馆、艺术文献馆、少儿馆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、开架阅览区、立体书库、报告厅等功能分区,日接待能力为5000至8000人次。“该项目定位为现代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,集知识传播、城市智库、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,将森林景观与图书阅览区融为一体,形成极具亲和力的公共开放空间,努力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放松的阅览环境,进一步增进了图书阅览的人文体验。”陈宏达说。

而城市副中心剧院又名“文化粮仓”,其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,建筑面积约12.53万平方米,高度为49.5米,包括歌剧院、音乐厅和戏剧院及室外剧场,总座位数约5500个。据陈宏达介绍,该项目集演艺演出、艺术创作、文化教育、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,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标准进行设计、建设,将满足各类世界级演出要求,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和感官体验。“这个剧院的面积只有国家大剧院的一半,但是座位数却基本持平。而且,我们的舞台尺寸和规模都和大剧院一样,剧目在大剧院演出完毕可以直接转场到这里演出。”

据陈宏达介绍,除了三大建筑本身,如火如荼在建的还有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,规模约30.4万平方米(含轨道交通预留工程,约4.9万平方米),集购物消费、餐饮服务、文创交流、亲子娱乐、共享停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,可满足市民游客一站式购物服务需求。

“截至目前,博物馆、剧院、图书馆已分别于2021年4月20日、4月30日、6月8日实现主体结构封顶,我们正全力推进三大建筑外立面工程,预计于2021年底实现外立面亮相,2022年底工程基本完工,2023年底前力争具备开放条件。”陈宏达告诉记者。

上一篇:现代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,美学融入科学的尝试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