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与文化

北京通州这座1400年的古老建筑,承载着多少历史

燃灯塔位于通州区北部,大运河北端西畔,紧邻过去的通州古城,与杭州六和塔、扬州文峰塔、临清舍利塔,并称运河沿岸四大名塔,北京大学著名的博雅塔便是以其为原型修建的。

燃灯塔的建造年代历来有两说,今人多以周唐说为主,即认为燃灯塔始建于北周末期,初为镇水之塔,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监督重修,后几经兴废,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,是古代乃至当今通州的象征。

01

燃灯塔的1400年

“一支塔影认通州”,清代王维珍的诗这样描绘运河北上风光。古时随漕船上京的人在几十里外的运河上就会看到高高的燃灯塔顶,于是就知道,通州到了。

我们今天所说的通州区,地处北京城东部,地势以燃灯塔所在的通州古城海拔最高,在50米左右,而境内运河两岸低洼处,海拔仅8、9米,河面较地面更低,落差40多米,加上燃灯塔本身高度,以及不断加高的地基,上下落差不止百米,因此具备了航标的作用

古人认为通州多河,河水泛滥,必在城中高处建塔,才能镇河神而平定水患,也就是“宝塔镇河妖”。关于燃灯塔的建造年代历来有两说,即北周说和辽代说,现在学界多认为其始建于北周,由宇文周所建。

根据现有的资料,关于通县燃灯塔的最早记载是在明代刘侗、于奕正所著的《帝京景物略》上,其内容为:

“古有日佑圣教寺者,今通州学宫也。宫墙外片地,故塔存焉,塔级十三,高二百八十尺,围百四尺,中空供燃灯古佛。塔有碣,楷书,续续字间存,周某号几年,……此北朝后周宇文氏也。塔别存石一方,唐贞观某年,尉迟敬德修,又一方,元大德某年,笃烈图述再修。”

《光绪顺天府志》载:

“有浮图十三层,高二百八十丈,下作莲花台座、高有二十尺,周围百四尺,虚中以祀佛,宇文周时所建。唐贞观中,尉迟敬德监修,元大德间,都哩都尔苏再修。”

光绪年间《通州志》的记载大体相同,只在最近一次塔受损的年代上略有出入,《光绪顺天府志》中记载是在顺治年间,塔身逐渐毁圮,《通州志》则记载是在康熙十八年由于地震而毁。二者的修复时间都在康熙年间。

我们现在看到的通州塔,是经过历代多次重修过的,明代以前的通州塔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。据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:

“…塔今剥尽,所余肤寸,则金碧琉璃也。今人自谓:日文巧已,然此古塔,工花纹,妍色泽,后世实莫及。”

从记载看,明以前或到明早期,此塔的塔身外壁用的是一层琉璃砖瓦,上下堆砌,并用琉璃雕刻出各种美丽的花纹、可以说金碧辉煌,耀眼夺目,而到明代时却已经几乎剥尽,仅存“肤寸”了,推测琉璃金碧的存续时间,至少也在元代之前,足以想见此塔在运河文化带上的地位。

02

雕刻精美的密檐砖塔

燃灯塔形制为十三层密檐砖塔,造型与北京天宁寺辽塔相近,由塔座、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。

塔座为两层八角形的须弥座,第一层须弥座的每个束腰上各设三个壶形龛,内有浮雕双人舞、双龙戏珠与双狮图案,造型活泼逼真;须弥座中间转角处,雕有两只兽头,面目狰狞令人生畏。第二层须弥座的束腰转角处有一团高浮雕花卉,花两边各有一尊金刚力士像;束腰南面有三个壶形龛,内雕有坐式或舞蹈形神像,金刚威武,仙女婀娜,刚柔相济,传达出中国古典哲学中“合和”的思想内涵。

须弥座上方是砖雕的仿木斗拱,向上托举着塔台,塔台四面均有砖雕围栏,围栏顶上则是巨大的仰莲花瓣托持着整座塔身,花间莲蕊雕刻栩栩如生。

塔身一层为八角形,南面木门内有一佛龛,供奉着燃灯佛石造像,其他三门均为仿木门,无法开合。第一层塔身上是砖雕仿木式斗拱,仰托十三层塔檐,各层塔檐拱眼处都有一尊小型佛像,每根角梁下都镶有一尊神像,站坐不一,俯瞰塔外大千世界。

十三层塔檐每根椽子下都挂有一铜铃,大小样式各不相同,铜铃的发音也不一样,有的洪亮,有的清脆,有的深沉。

上一篇: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,与秋景、冬景“萧寺
下一篇:没有了